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江麒的博文

TA的主页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个人简介:

字号:T T T

公关潮起,写给道走偏的小伙伴们

1已有 731 次阅读  2013-10-28 16:59   标签公关  小伙伴 
《公关潮起 II——写给在道上的小伙伴们》

文/真老顽童

从事公关的人都说,做公关的苦逼。

苦逼到什么程度呢?有言为证:公关公司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起的比鸡早,睡的比鸡晚;只要客户能满意,甘愿做一名好孙子……虽然,这些话大有调侃、自嘲的成分,但是,公关业界特别是公关公司员工,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则是不争的事实。

细算起来,老衲从事公共关系行业工作,已有廿余年历史了,虽不敢妄言是前辈,但也算是中国最早涉及此行业工作人群之一。无论是甲方、乙方,甚至丙方,无论是媒体还是服务商,均做过。甚至,除了董事长、总经理,几乎全部的业务岗位都做过或直接管理过。如果说,自己是看着中国公共关系实务一点一滴成长起来,这也一点不为过了。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中国公共关系实务的发展,也确实遭遇了空前的挑战。本来,中国媒体环境就较为特殊。在传统媒体时代,西方很多经典的公共关系实务方法论,就无法适用于中国。因此,这三十年里,中国公关公司几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跟头,踉踉跄跄走到的今天。虽然,这个行业貌似利润很高,很多公关公司在这个发展洪流中都发达了,也出现了上市的著名企业,公共关系服务行业整体也都壮大了很多。但真正能用“强”来形容的本土公司,我认为严格来说,却是一家也没有。即便是近年来杀进国内的跨国企业,真正在中国本土做“强”的,也一样很鲜见。一方面,行业整体营业额逐年上升,而另一面,员工满意度却在不断摇摆,甚至明显下降,全行业人才流动比率奇高不下。

同时,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关系理论、方法论,也是少的可怜。我们用尽可能,去找一个可用于行业长期发展的,能比较完整、系统的本土公共关系案例库或知识系统的平台,几乎都很难,更不用说那些能持续提供这些资源的建设、发展的本土公关公司,这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我们拿去参加国际案例大赛的案例,最终获奖的企业,也几乎鲜见本土公司,基本都是跨国企业的国际案例。

这,究竟是怎么了?

多年前,公关行业的有识之士就多次研讨过类似的问题,终无结论。而当后来的社交媒体突然来袭后,企业、政府的危机渐多,公关公司一下子变得特别“吃香”。于是,每每言及基础话题研讨,公关公司大佬们的回复差不多全是:“对不起,最近忙死了。”“业务还顾及不过来呢,哪有闲功夫跟你谈这个?”……报应,就这么积累起来了。

环境很复杂,但问题确实很简单。这无非是出在两个方面:人、知识。公共关系行业,是一个智力产业,靠的就是人。更直白地说,公关公司的唯一资产就是:人。人出了问题,自然全行业毛病重重。

首先,人才匮乏。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培养出多少科班的公共关系人才。如果不是教育界的几位老教授奔走呼吁,教育部几近取消了公共关系的科目。公共关系已经在全球走过了百年历史,公共关系学也诞生了近百年,中国直到今年,才有了第一个公共关系学的博士点,本科教育还没能真正普及开来。在公关公司一线工作的职员中,接受过系统公共关系学教育的,少至可怜。近些年来,由于大批传播、新闻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已经算是相当不错和幸运的了。

其次,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失衡。老衲过年前有专门讨论过公关公司的人才结构问题的文章,而至今这种失衡现象依然明显。人才类型的金字塔型比比皆是,而钻石型难以寻觅。特别是35-45岁,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较宽知识领域的中高级人才一直奇缺。这个现象的产生,与大多数公关公司只图眼前利益,不重视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学毕业跨入公关公司,从做最基础工作开始,各种压力得不到缓释,又缺乏系统化的内部培训机制,干不了几年就大部分流失了。而真正能坚持下来,并能坚持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数量真的是少之又少。

第三,人才的职业素养问题。公关服务,作为智力服务行业,在实务工作中,还涉及到商业机密、竞争原则、媒介伦理、契约精神等,涉及范围广泛,而这对从业者的职业的综合素养要求,也就非常之高也非常严谨。企业中的规章制度的保护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还是从业者本身的自觉性和综合提升。可悲的是,我们越来越多看到了这种违背职业素养的实例出现。前一段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篇文章《我职业生涯中最难服务的客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虽然作者有很强的学习心态,但却似乎完全忘掉了自己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不仅把客户名称、部分内部文件、内部矛盾,甚至团队成员的肖像,完全曝光于媒体。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心态失衡。这也是目前公共关系实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长期缺少这样的职业素养的培训,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可能导致此类事件频发,对行业造成危害。

人才的来源匮乏,又缺少完善的培养体系,人才结构化的失衡,必然也越来越严重。加上近年来突飞猛进公关业务发展,又让公关公司的队伍迅猛扩张,这对企业人才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就如此往复,越陷越深。

说到底,公关公司更接近咨询服务业,对于这样的行业,知识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与人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知识,也和人才一样,应该是可以被管理的。倘若企业长期忽略系统的知识管理,那么,这与缺少完善的人才管理一样是可悲的。

知识,简单划分看,公关公司里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基础理论、方法论、标准化流程。而公关公司对知识的管理,则必须从建立内部知识体系做起。然后,循序渐进在内外部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知识管理、培训体系。知识管理的最高阶段,则是研究、发展独特的符合自己企业长期发展,甚至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推动和创新的理论,。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案例的总结、撰写与分析。在老衲研究的几家著名国际公关公司里,均有数千甚至上万的案例的系统案例库,这种知识的积淀恰恰是本土公关公司根本无法比拟的。

老衲也曾参与过多次国内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的评审工作,自己也带过不少团队和学生,在案例总结的能力上,我们确实离欧美同行业水准相距甚远。很多公关公司做完一个项目,能够做到的一般是将全部文件归档留存,很少有再次进行提炼、总结的,只有到了评奖、参赛了,才有可能进行案例撰写。在这个上面,能够保持规律化的案例分析、分享的公关公司,在行业内就更实属罕见了。

中国公共关系实务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因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独一无二,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先行者,因而这样的价值也就更大。而公共关系,在涉及领域上,又是一个与政治、经济、人文、媒体环境密不可分,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是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对其进行了科学的有效的,持久的公关实务的管理,相信是完全可以总结出很多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美国组织行为学学者科尔比(David A. Kolb)在其经典的“经验学习循环”理论中,给了我们形成知识体系最基础的方法论,那就是“实验-经验-反思-概念化”的循环往复。注重生意忘了反思,恰恰是公关公司健康成长的致命之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也恰是个人和组织都在“知识”层面上,出现了问题。

我们又经常看到,很多公关公司的一线员工,都在抱怨客户难以伺候,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调侃、嘲讽客户的刁钻、刻薄。其实,老衲在廿年的公关职业生涯中,也同样面对过各种客户,也确实受过不少的委屈甚至屈辱。但痛定思痛之后发现,往往问题更多的还在自己。说的简单一些,客户需要公关公司提供的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而你绝对不能以“拍胸脯、拍脑门、拍屁股”的“三拍”面对。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别人,其次还要拿出值得别人尊重的工作和结果。所以,老衲提倡:在指责别人之前,先多审视一下自己。

因此,公关人的苦逼,真不是别人强加的,一定是自找的。正如同,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去发现的。我们与其天天在抱怨中苦逼着,不如积极去丰富自己,快乐去面对生活。当你用真正专业的心态和素养去面对客户时,你就会发现客户的可爱。事实上,没有不专业的客户,只有不专业的服务。

身为公关人,就少对别人喊几句“千万不要放弃治疗”,而多让自己“千万不要放弃学习”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 举报| 分享
本文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nicole 2013-11-01 09:32
    千万不要放弃学习,坚持并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