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Cheer的博文

TA的主页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个人简介:

字号:T T T

毕业后立刻要改掉的五个习惯

2已有 1096 次阅读  2015-06-29 14:33   标签创业经历  互联网  驯兽师  企业家  饲养场 
在我近20年的互联网、投资、创业经历里,见过各种不同心态和做事习惯的人,观察他们的人生轨迹,有时候会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

为什么成绩好的人未必有好的职业发展,为什么学渣反而成为企业家,哪些学霸最后会成为牛人,而另外一些学霸称为庸才?为什么一开始表现平庸的人终成大器。或许我的经验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学校就像一个训兽场,老师个个都像驯兽师,听驯兽师话的,或者表演得好的,就能获得奖赏。如果不听驯兽师的话,等来的可能是饥饿和皮鞭。在这个饲养场里,狼渐渐变成了只会跳环兜圈卖萌的狗。如果把这堆圈养出来的动物,丢到森林里,多半会被饿死。只有那些能迅速找回自己野性的动物,才能幸存。

同样,人的很多的痛苦和失败,来自于学校的片面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一些惯性思维和条件反射式的做事习惯,这些习惯在学校外的环境里,常常导致学生的无能、软弱和气馁,造就了“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越早改掉这些习惯,找回自己的勇气、野性和奋斗的愿力,就能越快达到快乐和成功的彼岸。

野性,嗯~


一、关于失败:因为怕犯错,或怕被拒绝而不敢往前冲

在学校里,学生被训练成听从老师,按照老师指示的“正确”方法行事。如果做了不符合老师意志的事,就会被认为是“错的”,经常会被惩罚,就像不服从驯兽师的动物会被鞭子抽、电击。不服从老师的学生,会被咒骂、罚站、叫家长。其实这个世界里哪有那么多对错标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不过老师(驯兽师)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学生(小兽),达成自己的业绩目标(高分),把自己塑造成“正确的标准”,不符合这个“正确标准”的,自然就是错了,自然就要被惩罚。长此以往,每个学生都变成了恐错症患者。


这么训练出来的学生,还经常把“没达成目标”解读成“我做错了”,习惯性地把挫折和“我太弱”、“我无能”联系在一起,从情绪上非常抗拒。他们不接纳失败,在面对成功概率不高,需要不断试错和坚持的事情时(比方说推销,或者搭讪女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因为本能想逃避这种挫折感,而不敢面对挑战。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曾经写过一本讲述优衣库历史的书叫《一胜九败》,大意是一次成功,通常源自于9次失败。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是在实际面对挫折的时候,绝大多数学校训练出来的人,失败个两三次就放弃了。还有一种人,在没有明确对错标准的时候,就会犹犹豫豫,止步不前。那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一做就对”的方法,不冲出去试,永远不知道怎么才能对。

每个人总有把握做对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如果你能有把握做对的事情有1000件,你可以一辈子只做这1000件事情,你的成功概率是100%,在学校里可以拿满分。有个人,做事成功率只有10%,但他尝试了100,000件事,最后得了10,000分,在学校里,他的正确率只有10%,铁定不及格,但在社会上,他比前一个人成功10倍。这就是“高分低能”的来源。

最彪悍的人,是既能在学校里对100%,面对一胜九败的时候,又不恐惧,容忍成功率跌到50%一下甚至个位数,接着把剩下那几万件靠谱概率低的事做完,拿到普通人10倍甚至100倍的分数,这是创业者的素质。还有一种人,一开始成功率就很低,所以在学校里是个烂学生,他唯一的优点,就是不担心面对恐惧和挫败,***呵呵的屡败屡战,这种人最后会成为草莽英雄。很多读书不多的企业家,往往都有这种素质。


人可以失败,但不能失去勇气和雄心。“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和权利,是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小的代价尝试错误”,我的一位老师如是说。

二、关于目标:只关心过程有没做对,不关心目标有没达成

在学校里,做对等于目标。如果把题目大部分都做对,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做对并不意味着目标能达成,更要命的是,对错标准明确的,往往是那些机械的、体力型的、不费脑子、不需要创造的低价值任务。而大多数具备突破、创新、创造性的,高价值的事,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步骤和标准。而且,机械地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败。

还有一批懒惰的家伙,上学时候大概成绩也不怎么好,连做对做错都不关心,只会关心做没做完,“做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了。他们在工作后,当主管询问工作情况,经常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说:“这事我已经做完了啊!”。如果这么一直下去,在职业上不会有什么发展。

在真实世界里,要达成最终目标,而不是做完任务。“我觉得我事情都做得挺好了”实际上是一种常用来推卸责任的话,潜台词是“结果不好跟我也没关系,一定是别人的错或者运气不好”。这种情况经常也会出现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人会强调“我觉得我做得没错”,而不是“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有没有达成”。就像很多年轻人刚结婚的时候,都是承诺要“携手幸福一生”,可是过两年,两个人就开始吵,争执的时候经常会强调“我是一个好老婆”,“我也是一个好老公”,却忘了“我们应该在一起做些什么,才能让对方感觉到幸福”。然后就离婚了......


达成一个“好的目标”,多数情况下比“事事做得无可挑剔”更加重要。

三、关于对错:只从单一的角度和价值观看问题

30岁以后,我才逐渐发现,这个世界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学会理解在不同的背景和时代下,不同人的立场和逻辑。然后就能理解别人的价值观和选择是在怎样的架构里发生。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老师通常只认为其中一个是对的——这个真的很扯淡。在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里最大的垃圾,就是试图告诉学生“这样感觉,这样认为才是对的”。当学生试图被灌输如何正确感知的时候,他就关闭了自己的感觉系统,丧失了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因为就“感觉”这个东西来说,每个人的感觉都是正确的。因为“感觉”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当我愤怒的时候,你不能试图通过告诉我这个时候我应该感觉到开心,而改变我的真实情绪。

老师是绝对不肯承认:大家感受到的,都是对的


单一价值观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冲突。因为很多人会沿着这个逻辑来思考问题:

1.我对某样事情感觉不好->那是因为你做得不好->因为我感觉总是对的->所以你错了
2.我没法接受别人认为你做的是好的->因为那就意味着我的判断是错的->他们和我对着干
3.你不接受我->意味着你认为我做得不好

前几天我们想请一位很有才华的设计师帮我们设计LOGO,这位设计师选了8个字体和2个手绘草稿。我们的确一个都不喜欢,于是我精确地对他表达了我的感受:“所有的设计稿里没有我们喜欢的”,我重申了一下,我们需要“简洁、好看、特别”,他马上反问了一个问题:“我做的也不复杂,也不难看啊”。在他的感受里,迅速把我们“不喜欢”,解读成了“我做得难看”,所以产生了一坨坨不必要的情绪。其实喜欢不喜欢,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你觉得你做得好看,但是我们就是不喜欢,这都很正常,我不喜欢也不意味着你做得就不好看,只是不是我们要的那种。后来我就觉得和这个设计师沟通有障碍,他过分期待我们承认他做的设计是好的,于是迅速中止和他合作,过程中还闹了小小的不愉快。

不喜欢,不意味着你做得不好看,因为我们就是要选择我们喜欢的东西,这个不代表你没有水平,只是大家需要更多的磨合和沟通。现实中经常会发现很多人,为了某个东西是好是坏、是美是丑而争执不休。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很正常。争执的原因,是试图表达“我的感受是正确的”,所以“你应该像我这么感觉才对”,而不承认“你的感受也是正确的”,原因是“如果我认可了你的感受,我的感受岂不错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这就是坚持单一角度和价值观产生的冲突。

好吧,大伙一起来唱这首“和谐行动歌”:“不是你做的不好,只是我想要另外一种;不是我做得不好,只是他想要另外一种;不管你们做得好不好,都要达成这个目标。”

四、关于行动:被动,没人布置任务就不知道该干啥

在学校里,任何老师没要求的学习都是多余的,学生习惯了只做老师安排的任务。如果把这个习惯带到学校外面,只会导致两种结果:被动着平庸着,和懒着失败着。在学校里,学生被训练成为分数行动,在学校外,人必须要为自己行动。老板布置的任务、亲戚朋友提的要求,或许是我们生活目标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归根结底,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活着。而“他们让我活的人生”其实并不是我的人生。

面对工作,比老板布置任务更重要的是,任务背后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当你多考虑一点,多做一点,能力和见识就涨一些。面对职业发展,比完成老板目标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目标是什么,要锻炼哪些能力,结识哪些人,获得哪些资源,如何做才能得到这些东西。面对事业,比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我们能够,以及希望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能够改变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在哪个领域,哪个方向上努力。

这些都是离开学校,开始职业生涯,甚至离开高中,开始上大学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的问题。我们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任务本身,而是任务背后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如何吧这些目标、意义和自己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

人生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游戏。有些人一开始偷懒,怕挫折,就停在一个熟悉的地方,不停做已经做熟的事情,然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厌倦,越来越没有意义感,而且以前的那些玩伴逐渐远离自己。快乐的玩家,是能够不断挑战新的关卡,完成新的任务,搞定更大的boss,一路向前。

游戏里经常有攻略和任务可以领。而人生没有,更大的更刺激的关卡要自己找。

五、关于学习:以为明白正确的道理就能做成事

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的道理,通常却只是作为失败后的借口,却不作为行动上的指导。却在教育体系里把“知”看得比“行”重要,过分强调知识性的学习,忽视经验性的学习。甚至我们的口号都是“知识就是力量”,而不是“行动就是力量”。很多人在遭遇挫败和阻碍的时候,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在“我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学习得还不够”,于是就去狂看书、上各种培训班。于是这个社会上各种管理学和成功学横行。


学习有时候是一种逃避。虽然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小到大花费了大量精力读的书,的确没有什么卵用。如果你不是做理论学术研究,所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对有执行力的人,才是有用的知识和方法,放到没有执行力的人那里,知识头脑中的意淫。

因为很多人并不愿意面对行动中的挫败感,所以喜欢在这个时候,跑到书籍和课程中寻求自我安慰。觉得“我学到了、明白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就像学高尔夫,一分靠学习,九分靠练习。有个好教练固然重要,多下场练才是提高水平的必经之路。不打几千个洞几万个球,看再多老虎教程,也没有什么卵用。很多书本上传授的技巧,只在你功力达到那一层的时候,才能发挥威力,如果功力达不到,就只是摆样子的花拳绣腿。

知识永远是工具,工具永远是需要被挑选和训练的,最终以协助达成实践目标为唯一检验标准。有些初次创业的老板,或者没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经常会以成功企业为参照,建立一对结构体系流程,却发现业务还是跑不转。这就像不以球进洞为目标,学老虎的姿势学得在像,也没有什么卵用。很多时候,只是在挥杆到瓶颈的时候,稍微借鉴一下高手的方法,然后接着做自己的练习去。

学一堆堆的道理,光会讲道理,做在那里谈天论低,并没有什么卵用,结果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

从学校出来,进入到真实世界,最需要了解的是,你已经破茧,需要变成一只蝴蝶,而不是继续做一个毛毛虫,但老师并没有教过你如何去做一只蝴蝶,这个只能靠你自己。乖宝宝没出路,否则在十多二十年以后,别人已经变成漂亮的蝴蝶,当你老到头发稀疏的时候,还像一条毛毛虫的样子,就悲催了。

来源:老简创业茶馆 微信号:jianjiangvc
作者:简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 举报| 分享
本文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