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刘驰的博文

TA的主页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个人简介:

字号:T T T

你是消费者还是创造者?

已有 227 次阅读  2016-11-22 09:48
你是消费者还是创造者?  

时间价值

 

消费者对于价值理解的趋势正在因为技术进步与商业变迁而演变,原来对于现实中物品物理上的“拥有”,正逐步转变为对于时间维度上经历(体验)的“拥有”,比如共享经济,分时租赁模式的兴起。

 

与消费诉求对应的商业模式也正在经历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进化。消费诉求与商业变迁的根本是人们在追逐效率的过程中,对于时间价值理解的逐步深刻。

 

 

我想定义人类对于时间概念的主角应该是死亡。它要求我们赋予时间刻度,用以丈量生命,时间价值的审判也随之而来。相信你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无数次夜晚中扪心自问,我到今天的生命都是如何度过的?我将要如何度过剩下的时间?但死亡的故事就像车站的钟声,只在特定时刻才会鸣响,而技术的进步的提示才是时刻警醒人们时间价值的秒表。

 

技术狂热

 

人们对于时间价值的关注必须回到对技术演变的思考当中,因为正是技术使我们越来越清醒的关注什么是真实价值。

 

当某项技术应用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广泛关注后,在其发展历程中总会经历一个“技术狂热期”:人们在体验新兴技术应用的一段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这项技术应用对于自我时间价值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人们对时间消耗的误判。

 

如社交网络的兴起,当时我们认为这将会是所有人未来主流的数字身份、社交方式、流量入口。在一个没有经验与规则的技术应用当中,每个人都可以肆意表现,毫无保留的消耗时间与能量,通过设备充分互动,并自然的认为全世界都在这条轨道上。

 

然而之后的故事就如每个人都经历的一样,在更深刻理解了(对比之前)这项技术应用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后,我们可以更有目的性的塑造自己的数字形象,有选择的消耗时间与精力。有人更加热情,有人则全身而退,还有被更新兴的技术所吸引投入下一个漩涡当中。

 

这同时也繁荣了众多垂直技术应用领域,在相对小的范围内继续上面的循环。我们在每一次技术浪潮开始时都需要时间学习如何与技术相处,而当技术进入稳定期时,人们会更加理解时间价值与技术应用的关系,从而选择生命消耗在何处会更有价值。从短信、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包括正在如火如荼的 VR,AR 产业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Steve Cutts为Moby的新歌做的超赞的动画。Are You Lost In The World Like Me?

 

创造与消费

 

通过技术狂热期,我们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每项技术对应的时间消耗价值,如果再深入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会发现,两个关键行为是技术应用过程的核心:创造与消费。创造与消费的融合;创造与消费的分化,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趋势正在同时在发生。

 

创造与消费的融合

 

有价值的创造者永远是稀缺的,因为他们的创造供给着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消费者,并因此产生了有意义的影响。比如文字作者-文字创作,摄影师-图片创作,工程师-技术创作,商人-资源能力重组……当然,这两个群体不是绝对区分的,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随着行为变化,角色也随时转化。

 

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创作与传播工具的学习与应用成本很高,只掌握在特定群体手中,行业的边界也比较清晰,所以一个人作为创造者与消费者的时间配比和分布都是相对明确的。

 

如今因为技术的兴起,消费和创造正变得难以区分。

 

出版印刷与纸质媒体严格的界定了文字内容创造与消费边界;早期的影相设备与印刷技术界定了图片内容的创造与消费边界,电脑与专业工具界定了数字内容的创作与消费边界……

 

而在今天,一个手机上的阅读者,同时也是评论或转发的创造者,一次点击转发,可以瞬间将消费转换成为创造;一个图片时间流的消费者可以打开摄像头快速加入自己的所见所闻,转身变为时间流的共创者;一个自由行玩家,可以及时记录传播行中的感受与技巧,变身为旅行攻略的编辑;一场球赛的观众举起手机直播并加入自己的评论,就变成了转播与解说者。

 

我在2009年第一次去东京旅游,在地铁上看到每个人都端着一本书埋头阅读,偶尔拿出个翻盖的夏普看一眼。而现在看到的是90%的人手里都端着智能手机,我也在感叹难道连这么热爱阅读的日本人也沦落了么?

 

Aurelio Asiain @ Flickr 2005 VS Blondinrikard Fröberg @ flickr 2016

 

因为技术的进步,生产力被极大的激发与释放,不再需要考虑如何培养更多的创造者,而是技术可以启迪所有人创造的可能。

 

人类能力和思考的边界其实一直被技术所羁绊,我们和500万年前的祖先生理上的差距微乎其微,而他们甚至无法想象(或需要)掌握人类最早的技术:“语言”。以阅读创造-消费来看,同样纸质媒体技术也压抑了消费者的创造本能,我们最多在纸面上标注记录个体思考,而无法将其传播。

 

重要的是落后技术的应用还会从思想上让我们进入陈旧的消费者角色设定,从而让大部分消费者在根本上无法想象角色跨越的可能。而在移动设备上的阅读变成了一连串行为的起点,新的阅读及分发技术的应用是充分的(以相对的技术眼光来看)解释了角色互换,释放了消费到创作的可能,并且有机会将这种再创作经由他人的再消费产生涟漪式的影响力。

 

 

回到观察日本地铁上阅读习惯的变化,现在的我反而觉得这是一股绝不可逆的潮流,我们埋头于手机而非埋头于纸质书籍的时间,被用以释放了更大的价值,创造与消费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刻度上紧紧的交织在了一起,互相促进。这在创作-消费循环时间效率上的进步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在各个行业中的创造-消费过程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本质上,技术应用的进步使创造-消费行为在角色间的固定时间分配变成了:使创造-消费行为在全人类时间总和上的动态分配。

 

创造与消费的分化

 

人类近50年的技术演进不断在各个领域破除了传统创作与消费的枷锁:

 

媒体内容的创造-消费(UGC 也是媒体的一部分);

 

数据的创造-消费(地图导航或位置社交,使用数据的同时也会贡献数据);

 

娱乐内容的创造-消费(内容碎片,重组与再分发,二次元);

 

社交关系的创造-消费(贡献自己关系链的同时也消费别人的隐私);

 

产品的创造-消费(二手物品的买卖关系);

 

知识的创造-消费(共创社区,Github,Wiki);

 

服务的创造-消费(Uber 司机和 Airbnb 房东也是消费者);

 

……

 

因为技术对角色的重设及使能,内容与数据的供给前所未有的澎湃,创造与消费的角色边界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有价值的创造”?

 

创造显然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定义,但实际上“有价值的创造”才是驱动持续性进步的根本,而众多看似创造的行为可能只是消费的延展。我认为“有价值的创造”是由消费成果判定的,而不是创造本身判定的:“创造”获得了多大程度的“消费价值,以及“消费”后的行为引发了再次创造(或创造基础)的连锁反应,这种影响力才是“创造”的本质价值。

 

按照这个标准看待,虽然我们创造了几乎无限的可被消费的内容,但真正可以称之为的“有价值的”是少数。所以众多看似利用移动设备轻巧互动、创作的行为实质上只是一种消费行为的延展,甚至本末倒置的,我们会为了这些消费之后的互动行为而进行消费,这种创造与消费角色重置过程中的行为模糊,会让我们失去对于创造核心价值判断的标准。

 

其实创造的泛化使真正有意义的创造与消费越走越远,价值创造匮乏而消费找不到标的,这也是有价值的内容创作回归的一个重要时刻:人们需要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消费,从而继续激发创造。

 

这回到了本源:我相信是创造行为产生的技术改变了一切,但它需要消费来驱动,并最终再作用回技术的创新上。这就像是引擎(创造)、燃油(消费)与能量(技术)的关系一样:引擎需要燃油来驱动,产生能量,再用以驱动机械创造效率进步。

 

通过技术演进(包括其中重要的技术狂热期),在创造与消费的循环过程中,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技术应用与时间价值的关系。

 

做一个有效的价值创造者

 

Apple 在消费者市场上从 iPhone 开始,利用可触摸屏幕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消费时代,一个具有无比号召力的信息消费市场,以及支撑这个市场的创造性技术。从 iPhone,iPhone Plus,再到 iPad,iPad Pro(试图做生产力)Apple TV.……屏幕建立了坚实的内容消费基础,所以在信息创造与分发方面同样需要强大的工具支撑:Xcode、Mac 电脑、App Store 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开发者社区等等这些强大的军备都倾泻在了 Apple 封闭的信息消费通道上。

 

Apple 这个鸡和蛋故事的起点是屏幕与消费,先使能消费者。而前天晚上将我从昏睡中拉醒的是微软关于创造的发布会,让我感受到了微软正在走一条不同的路径:使能创造者,搭建属于创造者时代的技术舞台(可能是在 C 端的抢眼表现才能赢得广泛性关注,实际在B端生产力层面才是微软的强项)。

 

对比苹果你会发现,现在微软这个鸡和蛋故事的起点是输入设备与创造,先使能创造者。从 Surface Studio、Dial、键盘、Creator Update、Paint 3D 、手机3D扫描、VR Headset(虽是消费硬件,重点是Hololens底层技术的输出使能),主角全是生产力工具,而且是聚焦在核心价值创造上,而不是上面提到的消费的延伸性创造。

 

两个思路没有对错,也不做判断。两个线索中都已经涌现出引领世界进步的技术和应用。但我很欣赏微软的态度,从最早 iPod 时代苹果强调的”i”,对比微软失败的产品 Zune 所强调的 “Social” ,都是让人敬佩的创新之路,这种策略的选择即便是基于企业的既有基因,也绝对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创造。

 

 

很庆幸我自己,我的公司以及所处的行业都是关于创造的,关于如何用设计思考帮助商业与技术对话,从而创造对用户的价值。得益于此,我也坚持思考创造的起点与价值,我的个人观点是:进步是基于创造的,甚至最开始是基于某种非功利性的原始思考,不为消费诉求所妥协,虽然最终在既定的经济规律中它必将落入消费-创造的漩涡陷阱,但我仍坚信价值原点始于创造而非消费。

 

技术正在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消费机会(场景上与时间上),但一个纯粹的消费者或者无效价值的创造者会越来越没有其存活的空间。所以创造激发创造力的消费创造,消费激发创造力的消费,才是我们对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负责吧。

 

来源:eico desien

作者:Rokey Zhan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 举报| 分享
本文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