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采女孩的大的博文

TA的主页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个人简介:

字号:T T T

傻狍子效应

1已有 782 次阅读  2014-07-17 15:58   标签社会化营销  包装大师  培训  杜蕾斯 
营销圈是个擅长包装大师的地方。放眼望去,圈里的各种培训,演讲,让人目不暇接,颇有种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赶脚。


个把月前,某基友对我说:“我得罪了目前市面上很火的两位大讲师”。

我问:“然后呢?”

基友答:“那又能咋。。。得罪就得罪了呗。”

于是不了了之。

上星期在帝都搬砖,和业内某大咖聊起社会化营销圈的案例和未来。大咖断言,未来在行业内不会出现任何“大师”了。

大咖虽然是行业精英,但是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却并不见得周全。于是我决定写一篇文着重分析一下“大师”背后的真相。

首先,“大师”往往都是带着光环和buff的。无论是营销圈也好,公关广告圈也好,抑或互联网网圈也好。但凡能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主,往往都是干成了某些事儿,或是干过某些事儿的人。如果这个人还在持续的干着某些事儿,那简直就是开着挂一般的神一样的人物。

无论是市场上那些针对小企业的不入流的各种培训课程,还是各种媒体主办的各种讨论大会,在前期宣传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主讲人包装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或者,至少也是个“看起来成功的人士”。如果实在想不通这一点,各位可以去机场书店里逛一逛,那里有一个名叫“成功学”的区域,专门贩卖各种鸡血和鸡汤。除了不见鸡毛,基本上算是个鸡店。

人都是渴望成功,追求成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想明白什么才是“成功”。由于“成功”的概念过于抽象,对那些“根本想不明白哲学问题”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找一个具象化的映像作为参考来的更实际。至少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实际的行为参照,以便于衡量自身的行为是否在向着所谓“成功”的方向前进。

于是,“大师”们粉墨登场。身上的光环和外挂让人们的视线更聚焦于他们曾经的经历,而基本忽视了光环背后的事实。

那么什么是事实?

如果你曾经参与过很多“大师”们的培训课程,你就会发现,基本市面上所有关于成功的案例都是在讨论“现象”。这种现象级的讨论会让人产生“成功是可以复制”的错觉,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转移到了“你是不是够努力”上面。完全忽视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以圈里常见的案例为例。无论是“小米的粉丝经济”,“杜蕾斯人性化微博”,还是“招商银行微信CRM”,各路“大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述的都是“如何复制一个成功”。

可“成功”真的能复制么?

接下来我们有请前微软公司中国区总裁,《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作者,著名职业经理人唐骏,为我们指点迷津!

好吧,扯远了。结论是,即便是如唐先生一般去弄个假学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能复制他的成功。

还记得上小学时,作文课的第一讲,考试就对我们说。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最基本的六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成功的故事”自然也是如此。

所有人都在关注小米的成功。大家都在讲小米是如何搭建粉丝架构,利用粉丝经济赚钱。

可如果时间退回到10年前那个我大诺基亚一家独大的年代,小米能成功么?如果小米手机不是依托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这个基础上,而是一开始就努力的发展线下店,小米能成功么?如果小米的创始人不是雷军,而是某“美女咨询师”,小米能成功么?

答案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做社会化营销的人都喜欢拿杜蕾斯的微博作为成功案例。在那个社会化营销还处于蛮荒时代的阶段,杜蕾斯的微博犹如一盏明灯,为广大社会化营销狗指明了骗钱的方向。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成千上万的社会化营销专家不仅没能通过杜蕾斯的方式超越杜蕾斯,反而连杜蕾斯自己都要面对活跃度降低,内容逐渐平庸化的窘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讽刺的结果。

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于是无数人开始寻找那个能让自己飞上天的风口。可是即便如此,能飞上天的猪却依然屈指可数。

为何?

第一,你可能没找对风口,第二,风可能已经吹过了,第三,你体重超标了。

即便你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整容,或是转移生活环境尽量表现的像一头猪,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你,你依然无法一飞冲天。

那并不是因为你不努力。。。。。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你的命不好。

“现象级”的讨论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很多情况下,成功的案例确实可以给人很多关于执行层面的参考。然而单从“成功的现象”入手去讨论问题,却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很多时候,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远远不如告诉别人“不要怎么做”更具参考价值。比如如果李善友愿意讲讲“我是如何搞没了CHINAREN”或是“我是如何搞砸了酷6”,我反而会更愿意去听一听。

这也是我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

同样是现象级的讨论,相比较那些讨论成功案例的行业网站,我更愿意去讨论一下那些搞砸了的现象。

跑偏了。。。。。

我们回到所谓的培训问题上来。

难道这些“大师”不知道自己所讲的这些案例都不能复制么?

当然不是。

最基本的一点,如果他们真能复制所谓的“成功案例”,他们就没有时间和你们这些“求知若渴”的人扯淡了。

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说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

“大师”们的传道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现象级培训已然成为了一个名利场。既然是市场,那么大家的目的其实便已经摆在了台面上。尽管“大师”们各有一套看起来很牛逼的“理论”,或创新,或颠覆,貌似跟着他们就能掌握成功的关键。然而实际上,唯一成功的人,只是或骗到了钱,或骗到了名气的“大师”而已。而真正掌握着理论基础的人,要么过于学术,讲出来的东西太过艰深晦涩,要么学以致用,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干好自己的事上,根本没心思和别人讲什么我的成功之路。这也是为什么圈里会有这样一句笑话:“只有行业里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去搞培训。”

这话说的其实并不全面,因为很多“大师”并不是因为混不下去,而是想通过概念输出混得更好。在这个方面,国内某些知名的商学院要做的高端很多。同样是现象级的培训,知名商学院往往可以通过“现象”来总结出一套看似很学术的理论体系。即便这些理论体系根本经不起推敲,然而在“学院”二字的光环之下,其经济价值远比那些媒体,协会,或是联盟一类的二流机构所组织的培训要更上一个档次。

所以,“大师”们自然乐此不疲,既然可以名利双收,为何不抽出点时间上去讲两句呢?

然而名利双收的基础,是要有足够多的信徒。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人看不出这些所谓的培训其实对自己毫无参考意义么?

这里我不得不提及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

实验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研究员在大学里随机邀请一些人参与一个问卷调查。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制造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门口有人大喊“救命,我需要帮助”,以此来观察人们的反应。

而实验的结果是,如果参与实验的人是单独在房间中时,他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更为积极。而如果参与实验的人是多人一起在一个房间中,他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几率降低了很多。

这个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当人处于个体思维状态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的思考能力基本上是基于个体差异的。而当人处于群体思维状态时,面对新事物,他们会根据其他人的反应而去判定环境状况,从而降低了个体的行动能力。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傻狍子效应”。

按照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在其著作《乌合之众》里的说法,大约就是“群体智商拉低了个体智商。”

想象一下热血沸腾的传销课堂吧,想象一下气氛火爆的“干货分享大会”吧。在这些浮躁的背后,总会有这样一群人在你耳边说“大师兄,师傅说得对啊!”“二师兄,大师兄说得对啊!”“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说得对啊!”

这么多人都说对了,你还觉得不对么?你好意思说不对么?

所以“大师”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只要有新的东西出现,必定会有一群傻狍子随之而出现。现象级培训市场将会像永远无法克服的人性缺陷一般永远的存在,而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则依然会一直沉默下去。

你们自己说,这个世界还会好么?

嗯?

(来源:百度百家/PR公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 举报| 分享
本文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