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神回复仿佛现今依旧新鲜,是什么原因造成网友如此高频地与韩寒进行“互动”?
增加用户粘度无非是与用户进行高强度互动,但有意思的是,韩寒只是单方发微博,并未对任何网友进行回复(即韩寒并未与任何网友进行互动),为何粉丝仍乐此不彼地评论着?关键仍然在于互动性,此互动性乃韩寒微博底下的神回复进行的“暗中较量”,人人都想上韩寒的热门评论,你争我抢,娱乐大众,话题形成,我们的国民岳父火了,神回复火了,电影火了,我们也笑了,多赢。
之后,就要归功于韩导完美的情怀感染力了。“玩得是心跳,爱就要克制”,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但正好适应了当前80后、90后整体迷茫、浮躁的社群心态。不必明白,就可以被感染,纯粹的感性诉求,情感丰富,不必思考。
以80后、90后为社群传播对象,特点鲜明,传播有力,《后会无期》怎能不火?
回头看电影《北京爱情故事》,针对社群分明,高中生,在京飘着一族,“北京土著”... 相应的社群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北爱》也凭此获得多个最佳电影营销奖。再者,《北爱》还借力逗逗烟花上演跨界合作美事儿,加上逗逗不同产品自身的社群针对性:白富美、高富帅、BOSS轰上天、东京大爆炸...你对BOSS有情绪,来一发让BOSS一冲上天呀!《北爱》与逗逗的跨界合作,其实也是社群资源的互换,多个社群的叠加效应,《北爱》火了,逗逗火了,逗逗服务商虎跃依然低调着。
不管是《后会无期》抑或《北爱》,都用不同的方式上演着营销大战,一定都脱离不了最根本的电影元素:观众。让观众变成粉丝,粉丝再形成票房,票房累计最后变成高票房,这是日后“商业电影”追求的漫漫长路...知古,鉴今,明后(明晰电影的营销玩法)。
票房成功未必电影好,盈利模式的伦理探讨 如果《后会无期》不是韩寒的作品,导演还敢不敢说“不要把我的真诚说成是烂片”这样嚣张的话。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烂片与否仅仅是直接的感性判断,这样的论断是不需要倾听观众的声音了吗?更何况,真诚拍电影与拍出好电影,本身就是两码事。就像一个刚学烹饪的厨师用心做出的菜就一定好吃吗?
情怀一斤多少钱?韩寒票房告诉你。这个转型中的时代,这个人人喊着互联网要称霸的时代,卖情怀确实有市场。韩导的“真诚拍片”此等情怀不论应当尊重与否,但所形成的话题性对于商品市场无疑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真诚拍片”概念一扔出市场,有人叫好,有人不买账,双方势力抵抗着,搅动着观众们心,顺带搅动了票房。
但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的观点:有情怀也不同于卖情怀。情怀值得尊重,但拿来贩卖就有待考量。当卖情怀、靠粉丝成为影视圈的票房法宝时,还能不能看到严肃题材的电影,还能不能看到不迎合受众的好电影?哪怕粉丝电影再卖座,电影产业也不能被偶像片包场。
不论如何,电影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总归是情怀的一种表现。观众愿意为此走近电影院只能归为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但如果换做其他产品,情怀还能否带来消费呢?也许我们要等待锤子给出的答案。
想起此前某明星在新片宣传会上大跳广场舞,询问身边一脸懵懂的观众:要不要去看这个电影?仍然是一身鸡皮疙瘩。偶像赚钱、粉丝买单的确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家事,但在粉丝称为票房之前,还是多给他们一些思考的空间吧。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