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作者:方银河)
支付宝媒体沟通会上正面提到了微信,这是一种信号,把微信支付提升到正面战场上直接开火,显然是把微信支付看作了极具威胁的对手。
微信支付处于起步初期,并非洪水猛兽,支付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笔者认为,支付宝猛踩微信背后,折射出自身的三大痛点,这些痛点关乎整个阿里系在移动电商领域的未来大盘,由不得它不心生警惕。
商场模式面临挑战
微信支付首先颠覆了掌上支付的体验,让支付变得更为安全和便捷。但微信支付的杀伤力不在于支付,而是它正在以微信为基础,重新定义移动电商的生态模式,这才是让支付宝真正忌惮的地方。
微信构建这个商业生态的基础不是海量的商品信息流,而是人流和资讯信息流,这是和淘宝、天猫的差异所在。借助公众帐号、会员卡等手段,微信让合作商户可以更有效地和用户建立联系,进行客户管理和信息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推出的商品买卖,相对简单,但更精准,也更适合移动端。
在互联网体验领域,少而精即是多,微信通过单点突破,撕开了移动电商的缺口。虽然微信支付刚刚进步,还没有全面开放,但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众多商家争先恐后的热情。易迅、一号店、唯品会、大众点评、香港航空、海南航空……越来越多的品牌电商相继接入微信支付,银行争相推出优惠活动争取成为用户绑定的首张卡,一股新的潮流暗中涌动。
一个由品牌商自主运营的新商业生态正在孕育,平台提供人流、沟通工具、支付工具,品牌商拥有自己的品牌、独立的商店,独立自主运营,而平台可能仅收取交易的手续费,而没有任何押金、进场费,平台只是平台,它提供基础服务,心甘情愿地被“管道化”。
阿里系不得不为此担心,淘宝和天猫是以货架为主导的集市生态会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以粉丝经营为主导的全新品牌专营店。
缺乏社交粘性不足
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无不羡慕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高活跃度,这是以通讯和社交为基础的微信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微信占据了通讯和社交的入口,便成为用户流量的源头,这是BAT三大巨头中,腾讯系最大的优势。
基于高活跃的通讯与社交,微信成为最具价值的沟通平台。人们习惯于通过它聊天,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点滴,在公众帐号里寻找自己想要的服务,这里除了信息,还有信任,这些便是微信的魔力所在。南派三叔和陈坤分别推出会员制的公众帐号,罗辑思维公众帐号中推行收费会员大获成功,探索出粉丝经济的变现模式。微信总是充满想象和创新空间,让人津津乐道。
相比之下,淘宝和天猫则是集市和商场,用户买完东西就走,交互的对象主要是买卖双方,比较难以形成强关系链,用户之间的交互就更少,这也是阿里旺旺始终无法做大的原因之一。支付宝则更偏工具化,主要由其它应用调用,完成支付功能。支付宝在社交方面也想了不少方法,比如新版支付宝推出了“情感转账”功能,让你在转账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你买了个贼贵的产品,付款时舍不得,可以给对方发表情,也可以发语音说自己心如刀割,但这些都注定只能是弱交互,非高频需求。
想想你多久才上一次淘宝或是天猫,多久找出手机上的支付宝来还一次信用卡,你就会明白,它们与微信相比无论其装机量与微信有多接近,在活跃度和流量上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移动入口短板求破
支付宝甚至整个阿里系更大的焦虑来自移动端的发展进展缓慢,入口短缺。
当前,互联网的增长红利已经从PC时代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的PC端应用正在被移动应用颠覆或是取代,典型的数字如75%的微博行为发生在移动端。
在中国市场中,前五名最高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的应用里,腾讯占了3.5 个:QQ 和微信是龙头;半个是新联姻的搜狗,然后是Qzone和360 安全卫士,阿里系无一入选。得移动者得天下,支付宝和淘宝虽然不遗余力地使用各种招数推它的客户端,但难免遭遇一个尴尬的事实,工具化的产品很难形成入口。
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电子商务、在线支付,虽然在快速增长,但被移动颠覆的程度没那么高,移动端的电商和支付发展还没有形成习惯,无论支付宝还是淘宝,都还没有找到足够大的发力点,在功能上找不到强突破口。比如支付宝力推的当面付,始终热不起来。而微信通过重构商业生态,巧妙解决了用户和商家的痛点,加快了移动化转换的步伐,这是阿里系不愿意看到的。而让支付宝更觉压力山大的是,微信支付通过扫码支付的方式,还有可能抢走支付宝在PC端的交易支付份额,那将冲击到支付宝的根基。
阿里系其实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短板,所以在过去一年中,接连展开收购动作,对于有可能成为移动入口的公司进行投资布局,与新浪微博、高德地图、UC Web浏览器等合纵连横。阿里试图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进行多点占位,但距离真正的旗舰级入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得移动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天下人皆知。支付宝踩完了微信,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痛点,只是借口舌之快,减少一点内心的焦虑而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