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梅花网 )
自媒体本质上就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因为它只有保持快速、持续地产出才能实现流量变现。而好的知识和思想,则应是经久耐用的。 罗辑思维开始叫卖「真爱月饼」,这个月饼是这样的:
然后我下巴就掉了下来。
三个月前,我回答了听高人聊天胜过自己读书吗? 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里,我对罗振宇的「高手聊天论」颇为赞同,基本的立论就是,他作为自媒体的先行者,他的成功,鼓励了更多的高手,愿意把自己放到互联网上,传播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这对增进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准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昨天,「真爱」一出,节操散尽。
罗辑思维以「思维」为品牌关键词,理应以开阔受众的视野、增进受众的知识、提升受众的心智为基点,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真爱月饼」却是赤裸裸地愚智手法,以大基数的粉丝数量为底牌,以「真爱」「节操」「实验」等词汇为营销包装,行暴利卖货之实,这绝不是一个负责的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
先有499元卖书,后有199元卖月饼,天知道后面还有多少花活、九九八十一式?这粉丝经济的戏码是否玩得太转?而你罗胖的吃相又未免太难看了吧!
做自媒体,想赚钱,这是对的。没有人可以长期义务地付出巨额的智力劳动。自媒体只有在有了合理地收入渠道和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才能长期、良性地发展。但是,跟任何商品一样,当你出售你的智力成果之时,至少要让消费者觉得是物有所值的,你必须要用你的货真价实的高品质内容而不是忽悠来打动别人的钱包。但是,像罗辑思维那样已经收了会员费,还要玩这种虚的概念,仗着自己粉丝多,打着「实验」的幌子,高价售卖这种与知识、智力无关也无任何创新度的东西(你好歹做一个味觉混搭全新口感的月饼再来卖啊),就太过了。说白了,还是太贪婪。
这件事情,促发了我对「自媒体」这个概念深深的反思。
一年多前,我也对「自媒体」蠢蠢欲动,那时我搞了个微信公众号,叫「采铜智力公园」,主要讲我对思维方法的一些心得,也会编一些题目让用户来答。但是,这个公众号,更新了十期,就停掉了,主要是我发现,仅仅靠一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实在没有能力持续地维护下去这个完全原创、也追求内容品质的自媒体。虽然后来,我无数次想过恢复更新,但是最后还是觉得有心无力。
现在再来反思我这个失败的「自媒体」案例,我又有了些新的感悟。我发现「自」与「媒体」这两者,本来就是矛盾的。单个人的脑容量以及信息输入、输出的效率,要想和几十、几百位专业人士为团队的报刊、杂志一样,成为一个媒体,定期地、源源不断地输出内容,本来就几乎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尤其是你要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和高质量的情况下。
所以,自媒体本质上就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因为它只有保持快速、持续地产出才能实现流量变现。而好的知识和思想,则应是经久耐用的。它不可能是你今天学了以后,觉得没啥用,忘记了大半,明天又要马不停蹄地去学新的东西,周而复始。
媒体如流体,像一条河流,它只有今天和明天的概念,却看不到终点和源头。从写作者的角度讲,持续不断地、碎片化地写作,对于个人的创造力是一种折磨,所以一个自媒体要长期维持下去,最后一定会变成团队运作。而一旦团队化,则原先的个人品牌的内涵就失去了,仅仅剩下一个品牌的壳,继续维持着与粉丝的关系,而自媒体人则成了团队工作的代言人。
因此,对于一个有追求的知识分子来说,自媒体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发声模式。目前自媒体的发展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泥沙俱下,众生喧哗,背后不过都是赚快钱的功利驱动,对知识、文化、思想缺少足够的敬畏,受害的是辨别力羸弱的普罗大众。而一个智者,若要真想为社会贡献一点精神财富的话,就应该选择更能保障和把控自己的内容品质,也更容易系统化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式,例如写书,或者录制一套主题明确、集数限定、有首有尾的视频课程。
在今天这个所有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信噪比节节攀低,营销内核的概念、理论、玩法和传播者争先恐后地浮出水面,忽悠大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争奇斗艳。「互联网思维」不过就是「互联网营销、吸引粉丝然后影响力变现」的代名词,而「自媒体」也成了「粉丝经济」的一种新载体。
在这种背景下,广大的普通受众简直就成了知识、智力、能力等高出一截的少量网络逐利者的围猎对象。他们被各种各样的网络偶像、炒作话题、新潮概念玩得团团转,本来就不鼓的钱包和智商进一步一点点地干瘪。
面对此情此景,良知尚且未泯的我奉劝大家一句:
少听牛皮多看书,姐姐妹妹站起来拒交智商税,是你们现在最应该做的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