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单身,无后顾之忧,在耳顺之年,想为家乡贡献,的确也曾答应台北市长柯文哲会考虑担任副市长一职。她做每一件事总是认真准备,即使是考虑中的工作职位,也做足了对台北市愿景的规划。奥美大中华区副董事长庄淑芬,原本是大家引颈期盼的台北市副市长。却为什么放弃了竞选?
Q: 当初是谁来接触?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A: 我的动机很单纯,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对两岸市场的了解,为家乡做些事。去年十一月中,我的母亲往生,更强化我希望能在未来为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不过,“从政”从来不是人生选项。我的家训更是“不要从政”。
办完母亲的后事后,回到北京。有一天,作家朋友胡晴舫打电话给我,提出回台北市担任副市长的想法。那时候我在喝水,当场呛了出来说,“Are you kidding(你在开玩笑吗)?”心里正经历母丧,哀伤不已。
我随即问了宋秩铭(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及北京的好友,他们都觉得台北要做城市营销是满有趣的。当时我想,如果有一个力量能转移我对妈妈的思念,也是满好的。
于是,我自掏腰包,飞回台北见见人,没想到展开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
为家乡做事,不是为了钱
我始料未及这件事引起那么大量的电视和报纸头条的报导,浪费不少社会资源。整个过程反倒成为 reality check,瞬间了解公众人物所需承受的代价和压力。
例如,媒体说我年薪两千万台币,完全不正确。这样的谣传,可能让我的洋老板觉得,我的操守有问题,还引起公司内部不必要的误会。
还有提及因为公部门薪资低,是我后来拒绝的原因,也不正确。任何人到耳顺之年,考虑从民间企业转到公共领域,绝对不会是为了钱。我一路走来,几十年的职场选择都不是考虑钱。广告业利润太薄,留在这行的人,都是认为创意或创造力可以改变社会,而不是为了赚钱。
我十二年不在台湾工作,虽然定期看报、看《天下杂志》、看网络新闻,关心台湾,究竟还是有距离,对政治圈、公共领域不熟悉。是否将要变成公众人物,我不太确定。
台北士林夜市
Q: 最后拒绝的关键是什么?
A: 我当时真的答应柯 P(注:台北市长柯文哲)去试试,结果愈接近家乡,愈近乡情怯,简直是寝食难安。广告传播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这样的转变不是一个改变,而是一个大跳跃。朋友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给我建议的最后一句都是“follow your heart”(跟随你的心),但我找不到我的心。
回到台南家乡的一个晚上,突然我听到心里的声音:“you are not ready”(你还没准备好)。
过去我的工作都是我自己主动争取,但这一次人生的意外,让我很犹豫,我原来只是单纯想做事,没想要从政。我发现要胜任这个工作没有那么简单,我对政治和公共领域的涉猎实在有限,不禁想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为台湾贡献。
做广告或是做创意的人都有着自由的灵魂,自由惯了,自己生活惯了,想干嘛就干嘛。回到台湾的时候,正在新闻风头上,必须戴帽子、眼镜,让人看不出我。“自由这么多年的灵魂,就要这样改变了吗?”这是我对自己最后的问句。
我临阵脱逃、出尔反尔,欠大家一个道歉,因为 I am not ready(我还没准备好)。
Q: 你觉得台湾公部门要吸引民间优秀人才,能做些什么?
台北市长柯文哲
A: 我眼中的柯 P 是个说话很直白的人。他希望,我们一起协助他建立市府企业文化,提高市府的绩效,也希望我专注城市品牌营销,包括“2016 台北世界设计之都”与“2017 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等工作。他是个想做事的市长,我也认同他的一些想法。
质询更文明、媒体更自律
我想,如果是吸引政治任命的政务官,要吸引年轻的优秀人才入公部门政府(必须强调「青年才俊」),未来可以考虑的若干层面是:
一、薪资竞争力。像我们这种年龄不在乎薪资,但在青壮年时,这些人才还在职场奋斗,台湾薪酬待遇一定要有市场竞争力。否则你就只能吸引到包括从职场退下来的专业经理人、有政治使命的政治世家、或是学者,却无法吸引真正在企业或各领域有实务经验的优秀人才。
二、进步的议会监督。台湾的民代质询风格,也是阻碍商界人士转进政治跑道的原因。现在民意代表比较年轻,议会质询可以随着时代进步,质询风格可以更文明、更就事论事。期望两党斗争造成恶质质询的文化可以改善。我不认为商界人士愿意把一生声誉,因从政陷入晚节不保的地步。
三、媒体自律与专业。大家都是希望来做事,我们不是演艺人员,不希望天天上媒体,吸引眼球。现在从政的人都要练就对媒体百毒不侵的功力。
四、弹性的顾问组织。如果不是在体制内,也可以在体制外广纳多元人才。像美国芝加哥城市有一个和政府有关的非营利经济发展组织 World Business Chicago ,邀请六十位企业领导人成立董事会,提供多元意见,并备有工作成员运作。
我不知道台北市政顾问如何运作,是否可以在不违法的范围内,吸引多元人才来帮忙,但不要只是顾问而不执行,是一个有执行团队的运作方式。否则只是提供意见,效益可能有限。
现代、时髦、创意的台北
庄淑芬在演讲提到,想打造人生大学堂,让前后浪交流
Q: 你觉得台北市如何做城市营销?
A: 台北市的城市定位可以重新厘清。柯市长谈过 Smart City(智慧城市),我以为如何 Smart 可以阐释得更清楚、也必须落实。如果台北市是一个品牌,要有一个差异化的品牌故事,把它说得动人,引起共鸣。
台北不只是吃喝玩乐,还有文化与设计创意,我以为它的定位可以是“释放台北现代、时髦、创意无所不在的魅力!”让世界看到台北,台北走向世界。并且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使之更活络。此时此刻,城市的定位与愿景都应该是针对年轻世代,为下一代勾勒更好的未来,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所有的城市营销,目的不外几个:第一是经济,为了招商;第二是观光,吸引观光客。但我觉得对台湾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
吸引多元化人才对台北市非常重要,创意的人才是需要混血,也能让台北年轻人有更多元化的国际视野。
刚刚所说的,是我初步对台北市勾勒的大方向。如同任何企业品牌的营销,一定先从组织内部开始,台北市也是。台北市政府有八万名公务员,他们都是品牌大使,如果柯市长希望提升效率,应该让大家知道台北市未来的大方向。
当初我设想,以台北市的愿景举办内部workshop(工作坊),让大家参与,也让创意渗透组织,用激发性的创意活动,释放员工活力,也趁机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城市营销不能光靠一个市长或是局处首长,而是全面鼓动市府员工共襄盛举。
Q: 当初柯市长也希望你负责设计之都与世大运活动,有什么想法?
A: 台北市争取到 2016 年的世界设计之都。
现在全球都在思考城市的未来,到了 2030 年,全球有六成人口都居住在城市。我刚刚提到的愿景“释放台北现代、时髦、创意无所不在的魅力”,设计之都可以是一个基础,不应该只是项目,它应该不断深耕下去。
而世大运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全球性活动,应该当作一个平台,让年轻人和国际有接触,培养视野,鼓励他们走出去,无论是实际或虚拟。
简言之,世大运是一个短期活动,可发挥短跑似的爆发力;设计之都则是长期目标,需要马拉松的耐力,全面考虑如何落实。
Q: 你觉得台北市在亚洲城市里,它的差异化特色是什么?
过往,台湾是 IT 一把手,但你也不能否认在华人世界或亚太区,台湾的人文是在水平以上。我的大陆同事朋友去了台湾,没有人不喜欢,而且是愈了解愈喜欢。他们说,台北硬件是像中国大陆的二、三线城市,但台北人与人文却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科技与人文交融,力用科技发挥台北的人文创意,将如虎添翼。例如,成立一个创意实验室或平台,孵化创意,培养年轻人的创意才能,打造未来的机会,这是政府可以投资的事。
学习不要被自由绑架
政府资源一定有限,学习和民间团体形成伙伴关系,在合法范围内、透明化的过程下,和企业合作。我以为,创新这件事可以和民间合作。例如,IKEA 曾在其他国家帮助年轻人的创意商品化,至于有没有市场销售力,没关系,先做测试,实践创意,不断演进。
行动载具是未来最主要的沟通工具。很多城市都有 city app ,透过 app,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因为参与就会引以为傲。因为愿景很清楚,每一个市民都是台北市的品牌大使。
还有如何善用大数据帮助政府管理,减少浪费与花费。从数据分析发现改善的机会,提高市府服务绩效,并满足市民的需求。
台湾有很多优点,台湾要更有信心。品牌说故事的时候,要引进专业公司或专业单位协助它。故事营销、内容营销,不一定要靠传统主流媒体,有很多社交媒体让内容非常动态,根据全世界各地的反应不断修正,就是内容营销。
订优先级,拟订一个四年计划。柯P一任是四年,两任是八年,城市营销也应该是一个四年计划。
Q: 除了台湾的优点、特色,有感受到台湾流失了什么吗?
A: 自由言论是台湾的特色,我们要学习不被自由绑架。
言论自由,不表示可以随便伤害别人。自由的定义是,有自己的自由,也尊重别人的自由。不能因为你不同意,你就羞辱别人或用网络霸凌。
最近有一个朋友转发了一个对柯 P 有意见的贴文,就有人响应很难听的留言。台湾的自由在华人世界是引以为傲的、被人羡慕的,但要学习不要被自由绑架。
来源:单向街书店
原载于台湾天下杂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