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Pt1987的博文

TA的主页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个人简介:

字号:T T T

人们为什么质疑柴静的穹顶

已有 294 次阅读  2015-04-21 11:12   标签穹顶之下  柴静 
导语:相信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人们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柴静和她的《苍穹之下》所刷屏。两会前期,柴静归来,以“私人恩怨”介入公共话题,引起共振。其以个人之力,完成这样一个片子,本来是一件好事,却激起了一场针对柴静个人的激烈的争论,而关于雾霾本身的探讨正逐渐沦为配角。
《穹顶之下》为何能刷爆朋友圈

  自从出走央视,赴美产女后,柴静的评价、与人气就如股市一样,全线下跌,直到她推出了这部和雾霾有关的调查视频,在短时间内点击量破亿。频发的雾霾已经让公众麻木不仁,然而这则纪录片却能再次刺痛人心,史无前例的被全面刷屏,其原因在于柴静的纪录片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刷屏代表着致敬,更代表每个人的无声控诉。

  柴静在谈及制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时,反复强调这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在以往作为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经历中,“私人恩怨”一定不能成为确定选题的充分依据,即使确有个人偏好掺杂其中,也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为其穿上一件“公共议题”的外衣。当柴静终于可以公然出于“私人恩怨”而制作一部作品时,其作品却具有了超出以前几乎所有作品的公共性。这个看似背反的事实,其实恰好道出了媒体议题的普遍规律:任何公共议题都牵涉个人权益和私人视角;反之,任何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关系中,都可能涉及公共议题。

  从形式上看,《穹顶之下》可谓是用技术将了一个好故事,视频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无人机拍摄等等。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文章般的无聊。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等概念在这部视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称为样本。

  当然该视频疯传网络,也不排除受众对于这个近年来淡出观众视线的争议人物,有着进一步好奇的围观心态。此前对于柴静美国产女、对于她的去职,各种猜测、各种臆想,从未间断过。而争议最多的,便是真爱国还是爱美分,是真公知还是假忧国。

质疑的人都在质疑什么

  短短两日的光景,柴静再次走到了舆论的暴风眼,伴随着赞美声而来的,是各种不同的批评揣测。像关于“女儿患病”的指责便是第一轮:有人批评柴静,把自己女儿患上良性肿瘤归咎于雾霾是不科学的,以此进行煽情更是丧失了客观性。还有人毫不客气地说,高龄与吸烟才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原因。虽然根据已有的资料,这个解释比雾霾更具合理性。不过最新的消息是,柴静新书《看见》官方微博对此回应:小编很负责任地说:1.柴静不抽烟,要不就是戒烟三十多年了 2. 请看视频41分19秒起,她说啦,家里基本不开车,先生上班骑自行车还经常被占道。

  片子的自费制作和推广也有人提出质疑,一种说法是曾经央视最穷的女记者,连房都买不起,怎么一下子就有能力自费百万搞调查了呢?柴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百万费用是通过之前出书的的稿费负担,2013年柴静的自传体散文《看见》销量超过150万本、版税超500万元,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笔调查费用她的确负担得起,只是想必很难有人相信她会自费百万做公益吧,毕竟和富豪榜上的人相比,柴静算不上什么有钱人。崔永元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不建议她把片子卖给谁,就这一条他们会恶心死你,我建议她就自费制作,公益播出。”不过他没想到即便如此也会有质疑声。更阴谋论的说法是,柴静离开央视之后就没有了记者证,那么,她的采访就属于非法采访,而此次非法采访成果居然是在官方网站发布,为什么呢?其实这视频就在那里,权贵可以利用,想推动进步减少雾霾的人也可以利用,不是吗?

  在之前的一则新闻中,柴静从美国返回中国后,开的是4.7升的SUV,在《穹顶之下》出来之后,有人以此批评柴柴静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并进而认为她没有资格谈雾霾。这让人想起了潘石屹霾开大排量SUV测空气质量而引发的吐槽。然而当年若不是他在微博发布PM2.5的数据,大家又怎么会开始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真相呢?如果一场关于环保、关于污染的话题,变为一场排量之争甚至贫富之争,那些更富有也更具话语权的人是不是就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失声呢?

请把焦点重新放到雾霾上

  曹林说,柴静是自费做了人大代表该做的事情。其实柴静发现的问题早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不管是煤炭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还是油品质量标准问题,以及环保执法问题。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其或许存在很多资料上、观点上、乃至裁剪方式、叙述方式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讨论,可批评。可是如评论所说,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目前来看它也确实完成了使命。

  柴静问到的问题,包括得出的结论,都是在相关部门的研究里、或者负责人回答的,换个角度来讲就是他们都知道。这里面所有的来龙去脉他们都清楚。他们可以严格管理,制定规则,向更高的部门去呼吁,向公众去传播,用自己的手段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所有人面对镜头都表现得一脸的无奈,这个“我们管不了”、那个“制定得有缺陷”、那个“是拉动GDP的根本因素”……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绕过雾霾这个环境问题,而去攻击柴静,这本身就是个无意义的事情。

  正如时评人刘雪松所说,不管是公众也好,官员也罢,少些埋怨,多些担当。少些猜测,多些实干。如果人人都少装糊涂甚至不装糊涂,个个都独立思考而不虚妄为是,我们的穹顶之下,清新的便远远不只是呼吸的空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 举报| 分享
本文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