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史上最火的一次,跟踪报道了几天下来,我们觉得应该来吐吐槽。
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尽管我们此前已经放低了预期,但还是感到失望。
令人振奋的一面:通过请来威尼斯电影节前主席马可·穆勒和他的团队,电影节在竞赛单元终于有一丝“生气”。最终入围主竞赛单元的 15 部影片中,13 部国际影片均由马可·穆勒的选片团队挑选,且都是这些影片的国际首映。
借助中国电影资料馆、格瓦拉等合作伙伴的帮忙,当然也沾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受重视的光,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出现了前几届没有的火爆场面。
然后就是大量的混乱。电影市场冷清、主题论坛内容空洞、组织方式依然混乱。
当然最缺的,还是对电影,对电影行业足够的了解和尊重。讽刺的地方在于,中国娱乐行业的绝大多数重量级公司和人才都集聚在北京,但是同样是这个城市,却没有一个配得上的行业活动以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和能量。
无论从交易还是从普知的角度,北京电影节都是潦草的一笔。以下是我们对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总结。
没错,展映片单的确是最丰富的一年展映是今年北京电影节受到最多表扬的环节。与往年相比影片整体水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要得益于北京电影节请来的帮手:北京电影资料馆。
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国内最活跃的电影策展机构,为很多不愿意忍受影院里爆米花和低水准影片的北京影迷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在过去半年就组织了库布里克回顾展、姜文表演回顾展以及王家卫电影回顾展等高质量的展映。
由于常年的策展经验,团队在国内外积累了一定的片商资源,同时对于选片、邀片、获得版权、送审、翻译、排片、宣传等一整套流程有着相对清楚的认识和规划。
从去年 9 月开始,资料馆从 1000 部影片中挑选出了 300 多部展映影片,包括 120 部华语电影和 180 部国外影片。今年春节之后,就开始启动宣传工作,通过微信公共账号更新展映片单,介绍展映影片,预告排片及售票时间。
最终的片单中既有《鸟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样的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冬眠》、《利维坦》等获得国外电影节大奖影片,也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凡达》这样的视觉大片,还包括一些修复老电影、动画电影和小语种佳片——任何一个影迷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片子。
谢天谢地,观众终于能买到票了今年北京电影节第一次实行了统一排片、统一时间开票,而不是往年的那样,电影节都快进行到一半了,一些展映影片的场次还没有确定,影迷也无从问询。
作为电影节的新的官方票房系统提供商,格瓦拉帮助电影节完成了大部分售票工作的组织。在电影节展映售票开始前,影迷就可以在电影节购票专题页面查看和收藏自己想看的影片以排影场次,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正式开票前一天则会收到提醒信息,而在购票完成后,观众可以通过每一家合作影院中放置的取票机方便地取到影票,整个环节变得方便、有序了很多。
与此同时,电影节减少了合作影院的数量,增加了单个影院的放映场次,为影院带来更多收入和人气;同时增加了市区里的影院数量,把大部分场次安排在了工作日的晚间和周末,更加方便影迷观影。
再加上今年高质量的展映片单,在正式售票开始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大部分的场次就被抢购一空。一名北京电影节的负责人告诉《好奇心日报》,今年的票房可能会超过前几届电影节的总和,而像《美国往事》、《阿凡达》、《红辣椒》这样的最热门场次,黄牛票一度炒到了 1000 元。
电影市场无比冷清,且越来越滑稽与火热的展映形成最大反差的,是萧条的电影交易市场。如果你去过位于中华世纪坛的交易现场,你会发现大多数电影公司展台里的工作人员都在无所事事地玩手机,还有一些拎着资料袋到处递名片换名片的人,冷清得让人有点心酸。
当然在官方的口径中,今年的电影市场显然是“再传捷报“,签约了 36 个项目,总额达到了——这绝对不是我编的—— 138.45 亿,又比去年增加了 30 多亿。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项目的签约金额达到了 3.8 亿,当然这些都是“绝密项目“,你根本查不到具体项目内容。
“只有香港(电影节)有真正的交易,北京和上海都没有交易。“ 一名从事电影版权买卖、曾经对北京电影节交易市场有过幻想的专业人士告诉我们,由于审察制度的存在,电影节上成交的项目也并不能保证在内地上映,这也是内地的电影节很难吸引国外片方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为了把皇帝的新衣继续穿下去,今年北京电影节组委会争对电影交易市场开始面向公众售票,试图让整个场面热闹一些。然后就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场面,比如一些好奇心特别强的观众就会拉着电影公司的人问上半天,“你们都拍过什么片子啊?”“这个交易大概怎么弄?”当被询问是不是有什么项目想谈一谈时,就拍拍屁股起身走了。“感觉是在做电影科普,明年绝对不会来了。”其中一位片商告诉我们。
视频网站倒是变成了主角我们在本月初发表过一篇视频网站在香港电影节反客为主的文章,这种趋势在北京得到了近一步延续。
今年北京电影节最高级别的 5 个钻石商务合作伙伴中,就包括了腾讯视频、合一影业、爱奇艺和搜狐视频四家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而每一家给予的赞助费用高达 500 万,这对于没有赚钱的视频网站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各家的 logo 被印上了电影节手册、工作证的显眼位置,交易市场中最好的展位也给了这些合作伙伴,而合一影业、爱奇艺也在电影节上各自召开了新战略发布会和 5 周年庆典——无论如何,花了这么多钱,气势还是要做足了。
视频网站们正在努力争取电影行业更多的话语权,而电影节成为了它们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不过北京电影节能对他们的业务发展带来多少实质推动作用还存在很大疑问。
“更多的还是出于增加曝光的需求吧,如果是为了合作,大家都在北京,平时就可以谈,不用非得等到电影节的场合。“ 一名视频网站的商务负责人告诉《好奇心日报》。
大电影公司消失,电影节离行业越来越远北京聚集了全国 80% 以上的电影公司,但你却很难看到电影公司——尤其是大电影公司在今年的电影节上露脸。
华谊兄弟把《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新片发布会地点选在了国贸的嘉里中心,光线传媒也在自己位于雍和宫的总部举行了《横冲直撞好莱坞》的发布会,它们似乎并不想借助北京电影节来为这两部今年的主力影片造势,反而更像是怕抢了电影节的风头,所以低调完事。
你也极少能看见这些电影公司一把手作为电影节论坛嘉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视频网站和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有人甚至调侃干脆改名叫“北京电影互联网大会”算了。
旨在打造“国际”范儿的电影正在离本土电影工业越来越远:电影公司越来越不需要北京电影节这个平台,电影节似乎也更愿意讨论“IP”、“大数据”、“合拍”这些时髦的话题,而对讨论本土电影问题提不起兴趣。
说到底,北京电影节的重音仍是“北京”,而不是“电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