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时间,已经奋斗成业内翘楚的公司却仍然坚持初建时的规模——一个执牛耳的小团队,至今仍然只维持在二十来人的规模。对于创业者来说,也许是除了《中国合伙人》之外的现实版强心剂了。
小而美在创业团队里不稀罕。一般而言,这些团队毕竟人力物力有限,靠志趣聚集三五个伙伴,以低人力投入创造高产出比。对这样的团队而言,一句没钱大过天,穷的时候媳妇都找不着,更不用说员工还要从老板口袋里掏钱。
但是如果一个公司,无论创始人还是公司本身,都已经在行业中浸染多年,有资本,有资源,但仍然坚持小团队作战,那十有八九是别有一番故事了。
从2005年创建虎跃营销策划公司至今,韩虎带着他二十几人的小团队在波诡云谲的咨询圈里扬帆航行,操作过数十个知名企业案例。换个轻松的表达方式,就像斩妖除魔的金箍棒,其实也可以是一根绣花针。这个方式也许更适合虎跃营销,这是一个收放自如、故事中带着快乐的小团队。
奥巴马的智囊团队有多少人?!小团队更适合咨询、研发等智力密集型企业。
对于小团队这个问题,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战争是传奇;而现代战争里,只要指挥不脑残,拥有武器优势的小规模军队没有取得胜利才会被当做负面案例写进教材。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需要庞大资源和多方配合才能够达成庞大系统的运作,这就需要团队达成一定规模。但在研发、技术、创意等智慧密集型行业,小团队则依靠管理高效、沟通直接、调整灵活等特点更具优势。奥巴马的智囊团才有多少人!韩虎毫不避讳地谈到:小团队更适合咨询行业。
相比于更多层级制度严格的公司,虎跃的沟通更加简单。几乎无区隔的办公环境让团队沟通无障碍,同时还带有一种为共同事业而奋斗的激荡情怀。在小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能与团队领导者直接对接,即使工作中出现方向性的重大调整,由于信息到达快捷,也能以最高效率得到执行。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每一个人都能直接接触核心业务,存在感与被信任感让他们更有奋斗的动力与毅力。
当然,小容易,美却很难。虎跃的组织构架中包括四个部门:人事行政部、项目部、客户部、创作部,每个部门设有一个主管,趋向扁平化管理。从小到美的过渡方式,说来简单,就是各部门全精英填充。即使曾经做过主管的人,来这里做一个普通员工也并不委屈。
我们追求牛逼的作品,追求客户能够获得快速成长,但从未追求过有多少人,赚多少钱,出多大名。坚持完美低调的小团队,显示的是我们的价值取向。
一进虎跃大门,就能看到虎跃营销的两句核心价值观——“把顾客的生意当做自己的事业”、“有创意地解决问题”。
韩虎谈到,在量与质之间,有着天生的矛盾。一千个平庸员工,只能复制一些平庸产品;一百个优秀员工,就能够打造出优秀的作品,而让人惊叹的神器,肯定出自最精英的团队……如美国青蛙设计,一个数十人的小公司,几乎引导着全世界人的审美——他们是苹果的御用设计公司。规模、往往意味着相对更严格的制度及管理,对于咨询、创意这一行,恰恰容易造成反作用。这就是为何咨询行业更多小而美公司的原因。
如何让天才做出天才的作品?韩虎的员工管理中,制度痕迹浅显,价值观的影响却相当深入。这个小团队在公司文化的建设上非常成熟。“简单为人,用心做事”、“把客户的生意当做自己的事业”、“只有进攻,才能成功”以及“乐观”、“成熟”、“正直”的人才观,很多年轻人了解这个公司的文化后慕名而来。单纯、积极与智慧、奋斗,做人与做事就像太极八卦的两半,具有漩涡般感召力,同时又圆满包容。也许天才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环境。
有所为,有所不为,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是小团队的存在意义。
“现在国内大多的广告公司及公关公司,他们有很丰富的媒体资源、很庞大的执行团队;他们的更乐于去做品牌传播规划与执行。而虎跃则以战略性的体系规划见长。当别人在努力把一件事情如何做好,而我们在思考做什么才是正确的。”
“你可以找到很多能做品牌、做传播的公司。但要想找到一家能从行业研究入手、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并能将战略分解落实在品牌、产品、市场、传播上的公司,绝对不容易。这就是我们服务了很多行业领导型企业的原因,因为我们能够提供别人无法复制替代的价值”,韩虎这样说道:“无法复制、也是虎跃不愿意规模化发展的原因”。
比起大而全,小而美更像是艺术家的追求。拿着做作品的情怀,把帮客户赚钱和帮客户省钱当成追求;就像单纯做人和聪明做事的企业文化一样,矛盾又圆融。这个执牛耳的小团队,能够如此强大,也许正是美在这里。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