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它们只是一个方便传播的名称而已。
当《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 An Online Generation Redefines Mourning 的文章中,探究了“千禧一代”与众不同的吊唁方式的时候,文中引用了一名 37 岁采访对象 Ms. Soffer 的话。
很快,它就收到了另一家媒体 “Slate” 记者 Amanda Hess 提出的指正,她认为这个采访对象“年纪超标了”。为了阐述自己的结论,她引用了 Neil Howe 和 William Strauss 所撰写的一本定义“千禧一代”的书 “Millennials Rising: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 。在这本书中,这一代的界限被限定在 1982 年后出生的那群人。因此 Ms. Soffer 是不合适。
但在《纽约时报》这一边,它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理由,它想要强调的是千禧一代——这个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起来的代际依靠互联网培养起了特殊的用词习惯,在这一点上,热衷于使用手机,并因此深受影响的 Ms. Soffer 就显得合适。
这引出的一个问题是,“千禧一代”到底是怎么的一个世代,以及它为什么要存在?
在学术领域,其实并不存在“千禧一代”的概念。“我认为这些区隔很多都是在媒体环境下产生的,人们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这种区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Tom DiPrete 说道。
他真正认可的具有学术概念只有“婴儿潮”——那个在 1946 年至 1964 年发生的生育暴涨现象。
“历史不总是会被轻易打断。”他说道。言下之意,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级别的事件,才足够在人群的代际之间划下一道深深的弧线,让事件前后的他们产生明显的差异。
“而媒体总是想要创造一些概念和意义。” DiPrete 补充道。这个在本质上符合传播需要的特点,似乎也并不难理解。
《大西洋月刊》于是做了这样一件事:它梳理了一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美国代际划分,总共 6 个,也算是按照它自己的标准来的。
最好的时代(Grestest Generation):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 Tom Brokaw 为这群时代人命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用个体的自由换取了时代和国家的进步,同时也为自由而战。是代表着光荣的一代。
婴儿潮(Baby Boomers):战争结束后,那群军人回到家乡开始大量地做爱并且造成怀孕,一时间生育率大增。但随着 1960 年代美国化学家卡尔·杰拉西发明口服避孕药,这个时代结束。
1941 年,美国芝加哥 St. Joseph Hospital
X 世代(Generation X)由哈佛房屋研究联合中心(Harvard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的 George Masnick 提出。被认为产生于 1965 年至 1984 年之间。
Y 世代(Generation Y),同样由 Masnick 命名,大概囊括了 1970 年中期至 2000 年中期的人群。它跟 X 世代和后面要提到的千禧一代有所重叠。而区分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审美和 X 世代人群有所不同,也比较反叛。但还是有一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伪概念。
千禧一代(Millennials)名称出处就是上面提到的那本 2004 年出版的著作。这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
TBD,过去十年出生的人群,如今还很难被定义。
当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出现在 1950 年代的 “垮掉的一代”并不是一个社会代际概念,更多的意义存在在文化和文学上。代表人物是《在路上》作者杰克·克鲁亚克、《嚎叫》作者艾伦·金斯堡等等。
对比美国,中国也有自身的代际划分法。这其中最让人熟悉的大概就是“70 后”、“80 后”、“90 后”和“ 00 后”了。这个划分严格以 10 年为界。虽然 70 后、90 后有各具特色的时代文化,但其中最具有意义的——类似于美国婴儿潮的应该是 80 后和 10 后(指 2010 年之后出生的人)。
前者初尝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政策,不论是在物理形态还是精神层面都和 70 后有着很大不同。而 10 后之所以特别,也是因为在去年国家放开的 2 孩政策,这让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历史。
题图来自 ws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