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热带雨林的的博文

TA的主页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个人简介:

字号:T T T

[独案例]华谊兄弟:电影老炮为何干不过小鲜肉?

已有 333 次阅读  2015-11-27 11:15   标签华谊兄弟  Microsoft  电影界  style  秒杀 

  今天看一个案例公司华谊的另一面,这个电影界最牛的公司,在票房上却经常被一些电影界的小鲜肉秒杀,为什么?背后有什么真相?

  

  冯小刚最近获得金马影帝,电影就是华谊的《老炮儿》。卖点挺足:干腻了导演的冯小刚又来拍戏了,李易峰和吴亦凡这两枚小鲜肉强势加盟,还有导演管虎的雄性荷尔蒙风格。

  

  电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退出江湖多年的老江湖和如今的新势力展开了角斗,最后是黯然退场或者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这个剧情太熟悉了。简单来说,这根本就是在讲华谊自己的故事。

  

  只要听到华谊,脑海里就能跃过王中军、王中磊、黄晓明、李冰冰、冯小刚这一大串明星字符,这家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影视企业,一直是商业电影的代名词。

  

  从1994年大王王中军和小王王中磊俩兄弟成立一家广告公司,到2009年公司上市,2014年又迎来声势浩大的20周年庆,华谊兄弟对于中国影视行业影响十分深远。和冯小刚的强强联合,搁年末上映喜剧片的模式给中国定了一个贺岁档的概念;之后在2000年,又通过收购的方式在5年内完成了从制作到发行的布局,奠定了现在影视公司全方位的运营模式。

  

  华谊兄弟出品影视的市场表现也很不错。严格意义上讲华谊第一部破10亿的电影是和周星驰合作的《西游·降魔篇》,但早在这次合作之前,华谊制作的影片基本上就被和稳赚不赔联系在一块。举个例子,2004年的时候华谊出品的《手机》就和摩托罗拉捆绑在了一块,那时候国内还处于植入广告的蒙昧状态,而《手机》却在上映之前就轻轻松松赚回了400万。

  

  除了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华谊兄弟这几年也得奖无数。旗下艺人廖凡凭《白日焰火》拿了柏林影帝;张涵予和李冰冰先后凭《集结号》和《风声》笑傲金马奖;《老炮儿》的主演冯小刚同志也已经锁定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但是,华谊最近几年的发展更多是和焦虑、危机这俩词联系在一块。最突出的表现是华谊在电影上走向疲软。从今年来看,连着上映的几部电影都在票房和口碑上吃了亏。由刘青云、汤唯、秦海璐这些影帝影后级演员参加的《三城记》最终票房失意,9000万成本只拿到1000多万的票房;《失孤》与去年堪称现象级影片的《亲爱的》题材撞车,不管是票房表现还是影片口碑,都差了一大截。

  

  至于当年的《1942》,干脆就引起了华谊兄弟股价的震荡。华谊兄弟年报显示这部电影最终亏了一亿多。

  

  这时候就轮到小鲜肉闪亮登场。一度成绩不如华谊的光线凭《泰囧》、《港囧》等现象级作品一口气捧回当年度的票房冠军,2011年才成立的乐视和郭敬明合作《小时代》赚得盆满钵满,称霸江湖二十载的华谊终于也一尝失意的滋味。

  

  江湖早就变了天,新的力量几乎是挑衅式地摆在了华谊的面前。为什么华谊作为老前辈反而干不过刚出道的后来者?

  

  我们用人性、破坏性之刀解剖一下华谊兄弟。

  

  【第一把刀】人性之刀:捧明星

  

  还是得从冯小刚说起。

  

  华谊涉足影视制作的历史很长,最早得追溯到1998年,投资了一部名叫《心理诊所》的情景喜剧。这部片子现在在网上已经找不着了,当时情景喜剧刚在中国走红,《我爱我家》一度是经典,但因为题材选择的局限性,这部片子受众狭窄,华谊投资的第一炮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但说起来还挺奇怪,以王中军为首的华谊领导人却没气馁。第二年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了当时的三位导演,其中有大师,比如说陈凯歌;也有转型成导演的演员,比如说姜文;还有一个是在商业片上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比如说冯小刚。

  

  那时候的华谊火速和这三位导演牵上了线,接着就是出资帮这三位导演出品了三部影片。包括《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和《没完没了》。

  

  后来的结果大伙都知道了,前两部电影一部太过文艺,市场表现一般、,只有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叫好又叫座。于是华谊干脆从此和冯小刚捆绑,开启了之后冯氏电影霸占贺岁档长达11年的节奏。

  

  这得能看出点什么?有两点:

  

  第一,大王小王有格局,舍得下血本做事。王中磊后来干脆说自己连个人利益都可以牺牲,几部片子赔了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捧明星。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华谊擅长广撒网多捞鱼,然后等到时间成熟,华谊会主动将明星案例的产业化、品牌化。

  

  比如明星导演冯小刚。拍出的电影即使剧情不同,骨子里都是以冯氏冷幽默为首的一个系列。

  

  华谊甚至在时间线上都替冯小刚完成了系列的布局,比如说每年的贺岁档期。如果说华谊是一个饭馆,冯小刚和他的冯氏喜剧基本上就成了这家饭馆写在菜单上最醒目的那道招牌菜。

  

  这一招到底管不管用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招实在是漂亮。2002年冯小刚加盟华谊之后奉献出的第一部作品《大腕》一口气拿下了4600万的票房,评价和话题热度均属上乘;2013年《私人订制》回归冯小刚最擅长的贺岁喜剧,收获了7亿票房。

  

  华谊还在电视剧上也套用了这一“捧明星”模式。2005年的时候,华谊就陆续与张纪中、吴毅、李波等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签约,组建七大电视剧工作室。结果光是张纪中拍的一连串金庸剧就让华谊狠狠赚了一笔,顺便打出了张纪中出品的旗号。

  

  在艺人上,华谊“捧明星”的意识就更强。在华谊,只要你是公司花了大价钱请的艺人,基本上资源随便选。当年被称为演艺教母的王京花出走华谊之后,整个艺人经纪的模式都变了。

  

  以李冰冰为例,华谊给这位拼命三娘配备了最好的电影资源、最高级别的代言,还有时不时增加明星好感度的公益活动。这一招很奏效,李冰冰也成为一姐级人物。

  

  再举个例子,当年范冰冰刚离开华谊的时候,王中军直接说她是“能下金蛋的母鸡”,虽然粗俗了点,但是话糙理不糙。华谊就靠着这些有能力、有很强品牌效应的“明星”一直走的顺风顺水,甚至连后来大王小王都借鉴了这条路子,改走明星CEO路线,不然你觉着王中磊凭什么上真人秀呢?

  

  当然,这一招也有挺大的风险。

  

  比如说,当年王京花出走,华谊痛失半壁江山,包括刘嘉玲、夏雨在内,连带整个经纪团队和明星艺人都被掏空。这就是主打“明星”往往很不讨巧的原因之一,因为你要面对的都是人,人一旦生了什么心思是公司管不着的,最后很有可能面临的,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风险。

  

  另外,对于“明星”的过于注重,一旦发生形象崩塌,则无可挽回。当年冯小刚与网友掀起骂战,直指网友都是畜生,这一下可就犯了众怒。网友当时的心情都是,你不说我是畜生吗?那你还卖电影票给畜生干嘛啊?结果算是间接影响了《1942》的票房表现,冯小刚本人的口碑也下落不少,连带《私人订制》面世时,不少人还耿耿于怀于当年冯小刚的出言不逊。

  

  而且,“捧明星”成本很高。现在背靠于正小有名气的陈晓和袁姗姗,其实都是华谊出来的,前者甚至还在《通天帝国》里露了脸,但在华谊就有些黯淡无光。

  

  【第二把刀】破坏性之刀:可怕的是纠结

  

  2014年是华谊的转折点,称霸20年电影票房的一哥,突然被甩在后面。

  

  最大的黑手也是互联网。过去的游戏规则就是拼明星导演和剧本,现在则围绕核心IP(版权)展开。

  

  华谊兄弟面临的转型问题,也是很多传统企业在面对转型时的关键问题。为什么?

  

  一位华谊的内部人士把它总结为2个字:纠结。这也值得所有创始人引以为鉴,这种“纠结”很可怕。

  

  关键词1:创始人的纠结

  

  过去,华谊兄弟是没有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以王中军、王中磊的个人喜好为准,他们内部称为“眼光独到”。通常情况是,一个项目,王氏兄弟、冯小刚,再加上陈国富,4个人坐在一起看看剧本,然后就拍板定了。

  

  很遗憾,这种眼光独到没有变成公司的产品力。

  

  这肯定是把领导人给神化了,这就很大一部分造成了内部对于大小王的亦步亦趋,以至于很多决策最终都是要王中军或者王中磊拍板才能做。

  

  比如,2014年,王中军一句话,华谊就要“去电影化”。要知道,电影是华谊兄弟的“王牌业务”,然而就在国内电影市场发展较好的2014年,王中军高调提出了“去电影化”的发展策略。理由是,自华谊兄弟上市以来每年都在被挑战,其中被挑战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冯小刚如果不拍戏了华谊会怎么办?”所以,要想把别的业务做好, “去电影化”是必须的。一直以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曾经是华谊兄弟上市五年以前的三大业务板块,随着“去电影化”华谊兄弟形成新的三大业务板块——影视娱乐、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

  

  可是2015年,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已经很难听到华谊再在公开场合说“去电影化”了,据说这是因为大小王总又觉的还是别“去电影化”了。可见,多么的纠结。

  

  大王小王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几乎是华谊旗下的业务都围绕两人的决策展开,底下人的创新和实干能力受到严重的思维局限。

  

  而且,大王小王的实际控制能力强,就导致了华谊旗下各个产业之间无法产生联动效应,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费劲。当年张纪中拍《倚天屠龙记》,他亲口对媒体说,饰演周芷若的是华谊艺人安以轩,结果没过两天,华谊电视事业部的副总经理就跳出来打脸,说安以轩演的是赵敏。这件事也就成了糊涂账,不了了之。

  

  而一旦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这个时候更麻烦的问题就出现了,涉及多个旗下部门的决策一旦做出,如果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那做决策的人肯定就得左右摇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关键词2:战略的纠结

  

  但是举棋不定的作风如出一辙。你

  

  可以回头看看华谊走过的20年,华谊在方向是不是一个很清晰的公司,一直很纠结。甚至,每一次变革都是在重大的人事变故和市场动荡后才执行。明星经纪人王京花带着人走了,才知道改革明星经纪模式;曾经捧出的大明星一个个出走搞工作室,才会将注意力移到旗下的潜力股身上;甚至进军互联网,也是互联网冲击传统媒体之后,华谊才后知后觉开拓的新领域。

  

  可以说,华谊的纠结已经像是一种企业文化。而对比华谊年轻的对手们,除了青春化的形象和营销风格,反应的速度和力度都要好得多。

  

  电影发行方面,华谊不是看重观众吗?好,那就去和观众沟通。但现在最好拿票房的方式是什么?是和影院多争取排片。所以,光线就展开了类似地方自治的布局,在各地布下不需要和总部汇报的工作人员,通过与院线经理打好关系的做法来增加排片。

  

  20周年过去,小王王中磊自己都说了,“华谊当下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新的模式超越现在。”

  

  这也几乎是很多传统企业的缩影。

  

华谊能重新杀出血海吗?华谊还能不断打造新的爆品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公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网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 举报| 分享
本文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