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公关网

  • 登录后您可以:
  • 记录生活瞬间
  • 用日志写心情
  • 拥有个人相册
  • 创建群组圈子
  • 分享音乐电影
  • 寻觅好友
  • 话题投票
  • 凑凑热闹
  • 社区活动
  • 互动留言
  • 赚取积分
  • 个人简历
  • 在线求职
  • 资源共享
  • 在线投稿
  • 更多...

博文

续写我的人生故事

  • 香港零售业在衰退,阿迪达斯却开了一家大门店

      如果没有人流,阿迪达斯的美好愿望可能会落空。   香港零售业持续低迷,很多品牌都选择把店开在了内地。但阿迪达斯最近做了件看上去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事情:在香港中环开出了它在全球的第六家品牌中心。另外五家分别位于纽约、伦敦、巴黎、北京和上海。   品牌中心区别于普通门店的地方不仅在于店面更
    阅读(250)  没有评论
  • 1

    《泰囧》火了之后,群起的“囧”系电影却没怎么沾到光

      此后,带有“囧”字的影视剧作层出不穷,但你听说过的应该没几部。   在 2016 年 3 月中旬广电总局电影备案的公示中,一部名为《疯狂的囧图》的电影项目宣布立项了。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疯狂的石头》和《人在囧途》,感觉上就是一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旅途囧事。而根据该项目的公示详情,其故事围
  • 喜欢听乡村乐的话,这里是美国乡村音乐学院奖获奖名单

      Stapleton 是最大赢家,不过除了他,其他歌也都蛮好听   乡村音乐的歌迷可能从来都没有太多,但也不会少。每个人或多或少应该也都听过一些乡村乐,像 500 Miles 、 Country Road 、 Streets Of London 、 Ready For Time Better 这些歌,对大部分听歌的人来说都耳熟能详。   就在昨天,美国乡村音乐学
    阅读(322)  没有评论
  • 品牌在网上怎么变活泼?先交出社交媒体账号

      都懂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要“会玩”,至于怎么玩,其实是有公式的。   Instagram Takeover 是一种营销方式:在一段时间里把你的社交媒体账号交给“第三者”。可以是粉丝、行业意见领袖、网络红人、艺术家、或者某个公司员工。   这样做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在品牌和关注者之间建立起更多一层的互动架
    阅读(279)  没有评论
  • 如果时尚也可以有道德,我们到底应该讨论什么?

      如果时尚也可以有道德,我们到底应该讨论什么?意思就是提醒你每买一件衣服时,问问它是怎么来的,是否值得信赖。   可能在“快时尚”出现之前,“慢时尚”甚至还不算一个专有名词。时尚就是时尚,每一季推出一些衣服和裤子,穿衣打扮和流行风尚更引人入胜,很少真正有人抨击时尚品牌过快的上新速度、环境污染
    阅读(598)  没有评论
  • 奥运会门票年年不好卖,巴西这届也不例外

      奥运会门票年年不好卖,巴西这届也不例外,空座率是个更大的问题。   还有四个月,里约奥运会就要到来,然而里约原先预期要卖出的 750 万张门票目前却只拿到一半的业绩。   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这些票当中开幕式的票都销售完了,外国地区的票也大部分销售完,主要是国内售票表现比较差劲。   
    阅读(617)  没有评论
  • 农夫山泉又推出一款茶饮料,这次能卖好吗?

      农夫山泉又推出一款茶饮料,这次能卖好吗?前面两次都不算成功。   昨天下午,农夫山泉的微信公众号推出旗下“ 茶π ” 新品,这是农夫山泉继“东方树叶”、“打奶茶”(农夫山泉将其归为茶饮料)之后,推出的第三款茶饮料。   整个包装走的是漫画涂鸦风,看上去是为了投年轻人所好。至于口味,则像
    阅读(380)  没有评论
  • 关于创业公司上市,美国公司和中国想得不一样

      今年刚过去的一个季度里,在美国没有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选择上市。   最近,硅谷银行调研了 140 家中国创业公司,其中 62% 都有首次公开募股( IPO) 计划。而在美国和英国,却只有 17% 的创业公司有类似的想法。   此外来自市场调研机构 Dealogic 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 年第一个季度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
    阅读(330)  没有评论
  •   处于困境中的美国最大文具零售商尝试转型的一个方向   因为零售业绩下滑,美国最大的文具零售商史泰博(Staples)打算尝试这样一个转型:和联合办公场地出租的初创公司 Workbar 合作,将于今年 6 月前在波士顿的三个门店划分出一部分作为办公区域出租给自由职业者和初创团队。   Workbar 总部位于波士顿
    阅读(326)  没有评论
  • 1

    到底如何使用“千禧一代”“80 后”,才更科学?

      有时,它们只是一个方便传播的名称而已。   当《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 An Online Generation Redefines Mourning 的文章中,探究了“千禧一代”与众不同的吊唁方式的时候,文中引用了一名 37 岁采访对象 Ms. Soffer 的话。   很快,它就收到了另一家媒体 “Slate” 记者 Amanda Hess 提出的指正,她认